今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对废杂铜进口政策的变化颇为关注,先是7月末传出消息称2018年年底开始,将禁止废七类进口,对此政策,安泰科已经第一时间作出了解读,认为仅仅禁止废七类进口本身,对市场供应影响有限(详见《》)。
1. 外媒Waste DIVE于11月16日报道,中国环境保护部于11月15日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交了一系列文件。文件指出,中国将于2017年12月31日采用新的《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此标准或将于2018年3月1日“生效”,评审期限将于2017年12月15日结束。《标准》下载链接指向WTO网站:
//members.wto.org/crnattachments/2017/TBT/CHN/17_5094_00_x.pdf
文件中显示,中国环保部对于此前宣布的所有进口再生料携带废物标准不能超过总量的0.3%稍有放宽,进口废有色金属中应限制其他夹杂物(包括木废料、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粒径不大于2mm的粉状物等废物)的混入,总重量不应超过进口废有色金属总重量的1%(原标准为2%),其中夹杂和沾染的粒径不大于2mm的粉状物(灰尘、污泥、结晶盐、金属氧化物、纤维末等)的总重量不应超过进口废有色金属重量的0.1%,进口废纸与废塑料混有的其他夹杂物总重量不能超过进口总重量的0.5%。
环保部还提出,冶炼炉渣,木材,废电动机,电线电缆,金属和家电废料以及黑色金属的控制标准为0.5%,汽车废钢的控制标准仍为0.3%。所有文件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2. 多家船公司随后发布通知停止接收出口至中国废料货物:
APL即日起停止接收所有出口至中国的废物货物;
商船三井(MOL)也将遵循中国环保部的政策,从即日起开始,停止接收出口至中国地区的24类固体废弃物;
东方海外将于2017年10月15日起停止接收2017年第39号公告新增的24种固体废物以及《禁止进口废物目录》所规定的其他进口固体废物的订舱;
赫伯罗特近日发通知称从2017年12月31日之后,将不在接收从任何国家运往中国的废物垃圾。
3. 此外,2017年10月份,环保部公开征求《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管理规定(2017年)(征求意见稿)》意见。
相比较原环保部2015年第70号公告《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化的内容包括:
依法依规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必须在规定时限内申领排污许可证,并严格按证排放污染物;
不得委托其他企业代理进口,申请进口限制类进口固体废物的企业应当为实际从事加工利用的企业;
未批先建的企业将不得再进行申请;
申请表中的内容也有变动,包括取消了全部与代理进口相关的内容,增加了守法合规情况自我评估;
进口许可证将不再允许延期;
递交日期从11月15日起,改成了12月1日起;
近日有报道称,《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管理规定》最近两日或将会正式发布文件。
市场对政策影响的看法分歧较大
密集传出的消息或公布的政策,令市场十分关注,铜价也曾因此出现拉涨的格局,市场对政策影响的解读也分歧较大,主要看法有:
1. 一系列政策对废杂铜供应会有非常大的影响,认为七类废铜进口量较大,仅仅依靠六类废铜无法弥补损失,现在市场很多人可能低估了对废铜供应的冲击影响,各种情况叠加,实际影响恐达百万吨以上。
2. 限制进口会在一定时间段内对进口废铜构成影响,后续影响还有待继续观察。
3. 即便以进口再生料携带废物标准不能超过总量1%的标准,六类废铜也同样受到较大影响,对供应的冲击不容忽视。
4. 1%的标准给了企业一条活路,可以通过关口外清洗、或者海外预处理等行为,实现继续进口。
5. 一系列的政策,更多影响到的是拆解企业和拆解园区,对于原本从事再生铜产业的企业来说,其实影响微乎其微。
安泰科解读——政策初期和衔接期有影响,时间线拉长则影响持续弱化
安泰科认为,政策本身的影响不能完全忽视,因为原有的拆解和再生产业较为庞大,低端和小规模的企业遍地,对于一些中型企业来说,“临时抱佛脚”面临的成本压力较大,有些甚至无法覆盖其成本;小型企业来说,几乎无力面对,面临倒闭或转行的风险;尽管一些大型企业已经或准备在海外建立相应机构来预处理废杂铜,但毕竟还不是普遍现象,其量级尽管占到废杂铜进口和利用的大部分,却也并不能完全忽视中小企业的此前带来的“贡献”。因此,在政策初期和衔接期对于进口数量或进口成本还是有影响的。
但是,影响并非会长期一直存在的,主要因:
1.政策严格来说影响更大的是拆解企业,再生企业、特别是大型再生企业受到冲击有限,而且这将是整个行业进行重新洗牌,加速集中化的契机,大型再生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成本、进口和利用资质等多方面优势抢占订单,挤压不正规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接收其“地盘”,从长久来看,既有利于行业更健康发展,也会令进口量、供应量因为规模化而有所扩大。
据国内某大型废铜进口和利用加工企业表示,即便标准更为严格,其也可以通过海外预处理七类废铜,甚至处理后将所有六类废铜通过简单的熔铸,做成粗铜锭再进口,这样可以说是“绕开”了废铜这个“敏感词”,虽然会增加一些成本,但是以其规模来说,平摊到每吨金属量的成本很低,并无太多影响。
可以看出,大企业在规避风险和应对政策方面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2. 对于进口本身来说,安泰科早在7月底的解读文章《关于进口七类废杂铜政策的解读及对市场的影响》中就曾表示,七类废铜进口的被禁,并不意味着这一块体量就凭空消失了,而是可以通过海外预处理为六类废铜再进口。但在过渡期内存在衔接上的问题,可能导致进口供应量暂时性减少。
3. 废杂铜按照生产来源,可分为新废杂铜和旧废杂铜。新废杂铜,即铜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切边、碎屑等;旧废杂铜,即来自含铜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其中,由于新废杂铜是生产中的下脚料和残次品,绝大多数用于企业内循环,并不能带来市场新增供应量。
旧废杂铜源于历史铜的消费和积蓄,铜消费量直接影响废杂铜供应量。建筑行业用铜的寿命大约在30-70年;电力电缆和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在15-25年左右;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寿命为10-15年左右、电子(家电和电子产品)等产品使用寿命约为1-15年左右;其他用铜产品的使用寿命大致在5-15年左右。综合来看,铜的平均使用寿命大概在20年左右。
从各领域铜的回收率看,电力电缆和电力设备的回收率最高,达95%;建筑领域的回收率为85%;交通运输、电子回收率85%,其他铜产品回收率均按80-85%。综合计算铜产品回收率为87%。
中国最近一轮经济快速扩张,并带动铜消费快速增长,始于1998-2000年左右,这期间,国内发生如下变化:
工业化快速发展----工业装备、运输设备、用电量提升等;
基础设施投资----电网建设和升级(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公路、铁路、机场等;
加工贸易----机电设备、家电产品、电子产品、其他含铜制品等;
房地产投资----建筑导线和配电设备、房屋装修、家用电器、卫浴产品等;
生活水平、科技要求提高----汽车、家电、电子通讯产品等消费品,家庭用电容量提升等;
铜生产端和需求端产能扩张----生产线启动库存、原料和产品库存等。
从时间节点上来计算,未来几年逐步达到上一轮铜终端产品报废和回收的年限,加之国内目前对环保、循环利用、城市矿山等日益重视,因此,国内回收废杂铜量将会较快增长,这将很大程度上在未来弥补和替代进口废铜,使得废铜进口政策的影响日趋削弱。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无论是大企业加速海外布局,还是国产废铜量的提高,都需要时间才能完全体现和惠及市场,因此政策初期和衔接期对供应会有影响,时间线拉长则影响持续弱化。
2018年铜价重心提高、宽幅震荡
对于2018年铜价,安泰科认为大的趋势还是重心逐步上移,但是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仍很多,期间的波动会较为频繁和剧烈。
2015-2016年铜价触底后的这一波上涨主要依靠供应端的带动,这与此前2003-2011年的由中国需求带动的牛市有所不同。
目前看明年的供给端,矿山方面罢工威胁仍存,特别是近期有报道称明年智利多家铜矿都将面临劳资谈判,由于铜价上涨,工会方面“底气”似乎会更足。今年上半年虽然罢工威胁也较多,并对铜精矿产量带来较大影响,但并未真正对精铜生产造成影响,因为此前几年连续过剩的铜精矿市场供应,积累了不少铜精矿和粗铜的库存,冶炼企业可以依靠库存应对铜精矿产量的下滑。在库存消耗以后,如果明年再有集中罢工出现,则影响将大过今年。
另外就是废杂铜的政策影响,不仅仅要考虑到政策本身对市场的实际影响,还需考虑到,该因素在热衷于炒预期的资本面前,还依然提供着炒作机会,这从今年7月和9-10月铜价几波对该因素的炒作带来的上涨即可管中窥豹,因此在政策执行前后,以及如果进口量真的看到有所缩减,都很有可能会带来铜价短期上涨的行情。
纵观全球的需求增速,应为基本稳定增长的局面。其中,海外精铜的需求端有望继续复苏,增速提升。但国内需求会受到房地产和空调等行业的影响,增速大概率会较今年有一定下滑,如明年有更多数据证实这样的情况,对市场心态会有不利影响。
宏观方面,也是海外特别是美国会较好,特朗普对基建投资的承诺还会被市场关注,但国内经济成长情况和速度还有待观察。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相较由需求带动的价格走高,由供应端带来的上涨会有不稳定性,例如很多时候罢工并非一定会造成产量受损。同时,地缘政治、美元和人民币走势、周边品种等还都有着不确定性,因此铜价暂时还形不成如2003-2011或2009-2011那种几乎单边的牛市行情,短期的小单边走势更多依靠资金或其他因素带来的炒作话题,大的格局为震荡中重心逐步上移。